怎样写小实验(上)
景文周
开场警句
耳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躬行”的意思是弯着腰行动,引申为努力去做某一件事情,也就是实践,或者叫实验。所以,还有句俗话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敢于实践,敢于实验,才能真正弄懂生活,学到各种科学知识。请看荧幕:
荧屏火花
出示几幅动态或静态画面:
图一:小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实验;
图二:观察蜘蛛结网的实验;
图三:其它小实验。
内容解说
图片上的内容相当明了,小女孩在观察植物生长,一个男孩在观察蜘蛛结网,几个孩子在测量一根木桩。且不说他们的目的,仅这种观察精神、这种动手能力就应该为他们点赞。小学生不光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观察,学会遇到问题通过实践去自己解决。从习作而言,观察、实践、实验正是我们积累素材的最好机会。这次习作,就让我们写一篇有关实验的作文。
什么是实验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刚学过的课文。在课文《花钟》里面,作者写到不少植物开花的时间却有不同,有的在早上开放,有的在午间开放,有的在傍晚开放,还有的在夜里开放,为此,一位植物学家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组成“花钟”。在《蜜蜂》一文中,作者把自己家蜂窝里的蜜蜂装起来带到几公里外的地方放开,结果小蜜蜂照样能找到自己的家。这些实验都很有意思,让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还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小实验包括方方面面,可以是观察方面的,可以是动手方面的,可以是动嘴方面的,也可以是学习方面的,还可以是旅行方面的,只要你预先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去实践,去行动,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是实验。譬如植物大都是在土里生长的,可是我们把豆子、大蒜、白菜疙瘩等泡在水里,照样能长出茂盛的嫩苗来,有的还能开出花朵。比如你把蜘蛛网故意弄断,蜘蛛照样慢慢地织好;你把搬运食物的蚂蚁分散开,不久蚂蚁照样聚集在一起继续搬运。再比如实验种子的力量,你可以把种子埋进土里,上面压上砖头、石块,种子发芽后小苗照样能长出来。又比如你集中注意力一个小时和分散注意力两个小时学到的知识有什么不同等等,都属于实验。我们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就是本次习作要写的内容。
写作指导
明白了写作内容,接下来是写的问题。怎么写呢?首先我们要明白,小实验是一次活动,或者说是一件事,如果是个人实践,按照实验的先后顺序写出实验过程就是一篇实验作文了;如果是群体实验,几个人或十几个人一起搞,就等于一次活动了。上节课我们讲过怎样写活动的记叙文了,这里着重再讲两点:
首先要认真构思,巧于安排。
一篇好的习作,不但材料要选好,内容要具体,而且结构也要巧妙安排。要想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分几个层次,写几个人物,什么地方写得详细,什么地方写得简略,怎么开头,怎么结尾,要不要加入环境描写,加在什么地方等,都要考虑周密。为了尽可能写得生动、感人,还要设计一些情节,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结尾处还要有所认识或感触等。只有考虑具体了、细致了,才能把实验写周全。
具体一点说,就是要写出实验的名称,怎么准备的,实验过程分为几步,每一步怎么实验的,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么克服的,结果如何等。假如是集体实验,除了要交代实验的内容、实验的原因、实验的经过和结果之外,还要写出参与同学的动作和语言,各自的不同表现和心态等。当然,如果场面大,最好再交代一下实验的场面或者环境。不过一定记着,写实验的作文是记叙文,是写事的,所以必须按记叙文的要求写,时间啦、地点啦、参与的人物啦等,都要具体交代一下。由于篇幅,就不再举例分析了。
其次,要写好事件的过程,注意写好细节。
写好事件的过程,是写好实验作文的关键。事实上,一般记叙文都需要写过程,无论是一件事,一次活动,过节日,外出旅游等,如果写成文章,都需要把过程写下来,甚至还要写具体、写细致,尤其其中发生的一些细节,更是需要捕捉到并详细叙述下来。例如有一篇《赶羊》的习作,写的是“我”把金牛哥家的羊赶回羊圈这件事。习作中,小作者重点把赶羊的经过写得十分细致、具体:“我”赶,羊跑;“我”追赶、拦截,羊向“我”冲来,要跟“我”打架;“我”抓,羊也不能前进了;“我”松手,羊顶“我”的肚子,撒腿就跑;“我”左追右追,羊在野地里跑来闯去。如此多的动作,就把“赶羊”写具体了。可是,羊还没有赶回去,怎么办呢?小作者继续写了“泄气”“得到启发”“用草哄羊”几个细节,至此,事件方才结束。
写作有关实验的作文也是这样的。为什么要实验,怎么准备的,实验分几步,每一步的经过,有没有失败,怎么克服的,怎么成功的,实验过程中人物的表现、动作和语言等,都要写清楚。这就是事件的过程。过程写具体了,再加上若干个细节,写出的文章才真实,才有感染力。
习作参考
水培大蒜实验
我喜欢做小实验,而且也确实做了一些,例如在鸡蛋上写字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水培大蒜这个实验。
我们都知道植物生长在土里,水里能不能生长植物呢?我决定做一个实验。我先找来一把大蒜,剥掉蒜瓣身上的外衣,用一根钢丝把蒜瓣串在一起,放在一个盆子里,然后加入水,把装大蒜的盆子放在阳光下,让它吸收阳光。
当天晚上睡觉前,我跑到阳台上看了一下大蒜,发现它没有任变化,心想:大蒜不会被淹死吧,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呢?我把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大蒜发芽就像乌龟爬那样,很慢,需要一段时间的。”过了三天,我看到它还没有动静,便想:“要等它发芽,大概要一个月吧!”所以我不再每天观察它了。
一个星期后,我突然发现大蒜上冒出了嫩黄色的芽儿。我十分高兴,马上让妈妈看。又过了几天,嫩黄色的芽儿长大了,变成了绿色,有一片冬青叶子那么大。又过了一个月左右,它有一尺多高了,就像一盆亭亭玉立的水仙花。哦,我成功了。为什么大蒜能在水中能活呢?原来大蒜是地下茎,本身就含有养分,加上水和阳光,所以能成活。
通过这个有趣的小实验,让我一举两得:一是吃到了自己种的菜,二是知道了水培大蒜的原理。
小实验
天气晴朗,一只小蜘蛛在两棵大树间认真地织网。小蜘蛛不停地吐着丝在两棵大树间来回地爬来爬去,经过大半天坚持不懈的劳动,一张大网终于成形了。我想:小蜘蛛织的网终于可以用来捕捉昆虫了。
可是,小蜘蛛刚歇下来没多久,天空中就乌云密布,不一会儿就下起大雨来。大雨倾盆而下,很快就把小蜘蛛刚织好的网给淋破了,小蜘蛛也从网上跌了下来。可是,小蜘蛛没有放弃,雨刚一停,小蜘蛛又勇敢地爬了上去,埋头织起网来。我想:这个小蜘蛛还真有点毅力,我再来考验他一下,看看他到底会怎么样。于是,我用手指轻轻一抖,把网上的几根丝挑断了,小蜘蛛又一次摔了下来。可是很快,小蜘蛛又爬了上去,继续织起网来。我不由地在心里感叹:小蜘蛛真是个有毅力的好孩子。经过了两次的失败,织起网来更加用心了,也更有经验了。
很快地,经过小蜘蛛的努力,它又织了一张更大更密的新网。小蜘蛛躺在网上,仿佛在说:“这下我可以安心捕虫子了。”
通过这次实验,我明白了,小蜘蛛为了生存,坚持不懈地织网,我们不也需要这种精神吗?
一次小实验
有一天晚上,我脱毛衣时,发现毛衣被脱掉时,会发出“噼噼噼,啪啪啪”的声音,把我给吓了一大跳,于是我连忙跑去问爸爸。
爸爸没有直接告诉我正确的答案,而是给我做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爸爸拿了塑料尺、布和一堆小纸屑。实验开始了,他先用手中的布把塑料尺裹起来,用力摩擦。我疑惑不解地问:“老爸,为什么要摩擦塑料尺呢?”爸爸说:“那是为了让塑料尺上有正电。”“什么是正电?”我问。爸爸说:“正电是一种原子核,电原核是带有正电的。”说完,爸爸把塑料尺在纸屑上放了一会,然后再抬起来,纸屑就像粘在上面一样吸在塑料尺上。我一看,连忙问: “这个小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爸爸说:“当我们拿两样东西相互摩擦的时候,会产生热,塑料尺的温度会升高,它们当中原子核里比较活跃的电子会转移到布上去。所以,塑料尺会把小纸屑吸起来。这和毛衣是一个道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科学的乐趣,让我爱上了科学。
“纸锅”烧水
刘建宏
看到“纸锅”,你一定很奇怪。纸做的锅,还不一戳就破呀?嘿嘿,告诉你吧,我们做的“纸锅”不但不破,还能烧水哩!
那是一次科学课,老师说:“这节课我们做一个实验——纸锅烧水。”啊,教室里立刻炸了锅。有的说:“纸锅烧水,水刚倒进去‘锅’就掉底了。”另一个说:“纸遇到火不就着了吗?”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再看看老师,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难道老师有秘诀?我们期待着。
这时,老师拿出一根红红的、长长的蜡烛,用打火机将蜡烛点燃,火苗就像调皮的小精灵一样跳跃起来。老师又拿出一张普通的白纸,折出了一个可爱的“袖珍小锅”。这时,火苗越烧越旺。老师往“锅”里倒进半锅水,将“锅”放在了火苗上。红红的火舌舔着“锅”底。我真担心“锅”会一下子烧着,水“哗”一下将火苗浇灭。可是,过了半分钟,纸没有烧着。噫,真是奇怪了。我慢慢地放下心来。又过了一两分钟,“锅”里的水竟然冒出了热气。这时,老师让我们用手试一试水温。我将食指小心翼翼地伸进水里,啊,“锅”里的水竟然有些热了!大家都惊得目瞪口呆,情不自禁地说:“这是为什么呀?”老师为我们揭开了谜底:水沸腾的温度是100度,而纸的燃烧温度是130度,温度达不到,所以纸不会燃烧。
啊,科学真是无处不在呀!
今日习作
选择一次自己做过的小实验,把过程和结果写出来。写作时最好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个句式,还可以写出自己的心情和感受等。
妙语连珠
亲自动手 乔装打扮 小心翼翼 妙趣横生 大开眼界 动作神速 手忙脚乱 认真细心 目瞪口呆 吵吵嚷嚷 大吃一惊 兴高采烈 手足舞蹈 心花怒放
怎样写小实验(下)
开场警句
任何人都得承认实验是科学之父。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
实践是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美国谚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铁、航天、手机支付、五G等已经成了我国科技的名片,高科技吸引着更多的科学技术工作者,而这些科学技术工作者中,就有在座的某位同学。科学离不开实践,实践就要实验。本次习作,我们继续探讨有关实验的一些问题。先看荧幕:
荧屏火花
展示静态、动态图片:
图一:和老师一起参观实验设备;
图二:两个同学商讨实验内容;
图三:小组实验场面。
内容解说
上节课老师说到,实验包括方方面面,有观察方面的,有动手方面的,有动嘴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也有旅行方面的,还有科技方面的。无论哪个方面,其实都和生活有关。这是因为,科技本身就是为生活服务的。我们的航天、我们的大飞机、我们的深潜器等都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活,更别说支付宝、微信、五G了。从写作这一角度,更是离不开生活。写一个人,写一件事,写一处境,都和生活有关。老师创作的长篇小说《石榴》《中国男孩》《中国女孩》都是写生活的,甚至在《兔子飞天》《牛气冲天》《将门虎子》等长篇生肖童话中,所写的也都是生活,只不过是拟人化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实验的范围就广阔多了。
譬如:带电的报纸、带电的气球、胡椒粉与盐巴、神奇的牙签、手绢的秘密、吹不灭的蜡烛、蜡烛抽水机、瓶内吹气球、会吸水的杯子、吃鸡蛋的瓶子、瓶子瘪了、跳远的乒乓球、吹泡泡的瓶子、烧不着的布条等。
这些同学们常见的实验题目基本上都和生活有关。不仅如此,即便是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实验,如漂浮的针、可爱的浮水印、分和的水流、凸透镜成像、倒扣水杯、纸锅烧水等,也与我们的生活有关。也就是说,实验离不开生活。只要有心,只要敢于质疑,时时处处都有我们可实验的素材,更何况《科学》教材上还有老师留给我们的作业。
好了,老师说了这么多的实验内容,同学们还能为本次习作发愁吗?
写作指导
老师说过,做小实验是一件事,是一次活动,写实验必须写清楚活动的经过,这是记叙文最初级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把实验活动写得更精彩一些呢?下面着重讲四点。
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写任何一篇文章,都要有一个中心,也就是让读者读后从文章中学到什么,有什么感悟。譬如“习作三”中我们写节日,一方面表现作者对某一节日的喜爱,二方面让读者和你一样喜欢上传统节日。这个“喜爱”“喜欢”就是你写作传统节日的目的,也就是中心。写小实验之类的习作当然也要有个中心。那么,这类习作的中心是什么呢?我想,不外乎这么几点:一是从小热爱科学,热爱学习;而是对生活充满乐趣,对学习充满希望;三是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描述,说明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不怕失败,坚持不懈才能成功。这些,其实也是老师让我们做小实验的目的。把这些目的写进作文,就成了文章的中心。
其次,按先后次序写实验经过。既然小实验是一件事,是一次活动,按照记叙文的写作要求就要写出实验的过程。但是,由于实验的内容不同,难易程度不同,其过程肯定会有所区别。有的一试就能成功,有的会屡次失败,这就增加了叙述的难度。对于简单的实验,按照上节课上老师讲的方法,写出实验名称、实验前的准备、实验经过和实验结果就可以了。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则要按照先后次序,不仅要写准备、经过和结果,还要一步一步地写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办法等。由于实验不同于一般的事件,往往是要分步骤进行,先干什么,再做什么,后做什么,都是有规定的,写作起来,也必须按照步骤一步步去写,不可以改变实验的顺序。一般情况下,往往采用这样一种模式:先干什么,接着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干什么等。这是框架,在这个框架内,我们可以详细叙写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实验中的失败、成功等。
第三,尽量写得曲折一些。三年级刚学作文,还不知道什么叫曲折,但是同学们都看过动漫吧!动漫中那些一个个的故事就是曲折的情节。故事曲折,不仅能把习作写长,还能吸引读者,感染读者。什么是曲折呢?就是事情发展中出现的差错。譬如写小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偏偏出了问题,没有按预想的那样顺利成功,或者说实验失败了,失败了怎么办?要总结经验继续试验,还是放弃?将这些内容写出来就叫曲折。记叙文是需要曲折的,越是曲折的故事读起来越有情趣。当然,你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问题,一次性就实验成功了,那就把实验过程写出来就行了。
最后,要写自己的发现和心情。实验是求知的一个过程,通过实验,我们能发现许多未知的问题,比如人身上为什么会带电呀,为什么瘪了的瓶子在开水中能复原呀,为什么用锯子锯木头会出现火花呀等等,可能都是我们新的发现,将这些发现写出来就等于学到了新的知识。至于心情,要根据实验的内容和结果而定,实验成功了,你当然高兴,或蹦或跳;实验失败了,你会感到沮丧或是气馁。把在实验过程中自己的这些表现写出来就是心情。心情可以贯穿全文,也可以放在习作的结尾。
好了,接下来到了欣赏的时间,请同学们看下面几篇习作。
习作参考
记一次小实验
上课了,老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一个小男孩躺在海面上看书,为什么没有沉下去?话音刚落,同学们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有的同学说,他躺在游泳圈上;有的说,他躺在死海上。老师只是笑了笑,没说什么。
接着,老师不知从哪儿变出一只透明的塑料杯,一个生鸡蛋、一把勺子和一小袋盐。老师先让一位同学在杯子里装大半杯水,再把鸡蛋轻轻地放进去,鸡蛋一瞬间就沉下去了。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杯子。这时,老师又拿起小勺子,一勺一勺地住杯子里加盐。我明白了,老师是要往杯子里加一定的盐,让鸡蛋浮起来。可是,加了四五勺盐,鸡蛋只是极不情愿地扭了几下,又沉到杯底睡觉去了。同学们着急了,直嚷:“加盐,快加盐。”老师又加了几勺盐,可鸡蛋还是懒洋洋地躺在杯底。这时,我突然发现,加进去的盐跟鸡蛋一样沉在了杯底。我嚷嚷起来,老师把鸡蛋拿出来,用筷子使劲地搅拌,一会儿,清水变得浑浊了,盐也不见了。老师再把鸡蛋放进去,鸡蛋开始晃动起来。看来,离成功不远了!
老师又往杯子里加了几勺盐,大约过了半分钟,鸡蛋浮起来了,不过,处于悬在水中的状态。老师拿着筷子在水中又搅拌了几下,鸡蛋便在水中跳起来了圆圈舞,真好看!最后,老师说:“小男孩躺着看书的海是“死海”,因为海水中含盐量超过了30%,人躺着是不会沉下去的。”
今天的小实验让我又学到了一个科学常识。
倒扣水杯小实验
今天,肖老师说要给我们做一个小实验。同学们兴致勃勃,叽叽喳喳地议论不休。
肖老师先拿来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又撕下一张普通的作业本上面的白纸,小心翼翼地把纸盖在水杯上,轻轻地按了两下,纸就牢牢地贴在了杯口。忽然,肖老师猛然把水杯倒扣过来,只听“哗”的一声,水从杯子里涌出来了。教室里乱成一团,实验失败了。同学们有的唉声叹气,有的议论纷纷。
肖老师没有泄气,她沉着冷静,慢条斯理地又灌了一杯水,重复刚才的程序,然后她又准备倒扣水杯,精彩的时刻到了!同学们屏息凝视。只见肖老师迅速把水杯倒了过来,啊!肖老师成功了!只见白纸乖乖地贴在水杯上,一动也不不动。教室里又热闹起来,掌声雷动,大家开心极了。肖老师说:“知道什么原因吗?”大家面面相觑。老师告诉我们说:“看到肖老师一个细小的动作了吗?老师多次挤压纸,这样杯外的大气压高于杯内的大气压,纸就紧紧贴在杯口,这样,水自然就不会流出来啦。”
啊!这次实验真有趣。
一次实验
周末,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做一个小实验。
做什么实验呢?我突然想到我最近打的乒乓球。据说凹进去一块的乒乓球可以用热水烫回原来的形状。好吧,就做这个实验!
一回到家,我立马脱掉外套和书包,马上跑到杂物室拿我唯一的乒乓球。我拿着乒乓球跑进了厨房,把球装乒乓在口袋里,然后去拿一个杯子装满水,就拿去加热。我把装在口袋里的乒乓球拿出来,然后轻轻地放在地上。我看了看地上的乒乓球,脸朝着天花板好像拜神一样地说:“上帝啊!保佑我踩凹的乒乓球可以恢复到它原来的美貌吧!因为那是我唯一的乒乓球啊!”说完,水已经热了,我闭上眼睛不忍直视地一脚往乒乓球身上踩去,只听见“咔嚓”一声,乒乓球被踩凹进去了。我睁开眼睛,把瘪了的乒乓球捡起来放进热水杯子里,开始等待着它的复原。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三十分钟……我焦急地等待着。当我快要放弃的时候,突然听到“啪”的一声,乒乓球恢复了它原来的“美貌”。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手舞足蹈地边唱边跳,因为我的实验成功了!
通过这次实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敢于去探索,才能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有趣的一次实验
周宸冉
听妈妈说,最早的指南针是咱们中国人发明的。寒假里,我决定当一个小小的科学家,亲自动手,尝试着做一个水浮式指南针。
我先找来材料:一根点燃的蜡烛,一些纸巾,一根缝衣针,一把小剪刀,一杯干净的水,一个手机。好啦,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在开始做实验了。我小心翼翼地用剪刀把缝衣针夹起,放进火里烤了两三秒钟,然后迅速放进水里冷却。再把针从水里拿出,用纸巾擦干。接着到了最关键的时候——要把针浮在水面上。可是不知怎么回事,这针总是不听话地往下掉。是我的手太笨呢,还是针太重呢?一次,两次,三次,怎么每次都失败?气得我直想放弃。这时候爸爸提醒了我:“别着急,我相信你肯定行!来,你先用纸巾擦干针,再轻轻地把它放在水面上。”听了爸爸的话,我静下心来,按照爸爸说的去做——我屏住呼吸,慢慢地把针放下去。呀,果然成功了,缝衣针稳稳地浮在了水面上。
我拿起剪刀,靠近针,哇,剪刀和针还吸在了一起!看来,此时此刻的针真的有磁性了!那么,它能指示南北方向吗?我继续动手做实验。我又轻轻地用剪刀拨动针,看,针在水面上来回不停地转着圈圈,慢慢地,慢慢地,针停了下来。啊,我惊喜地发现,这时候针眼针尖的方向和原来的方向是一样的。我又赶紧拿出手机,打开里面的“指南针”软件对了一下方向。耶,我的实验成功啦!针眼针尖指示的方向和手机里“指南针”软件指示的方向一模一样。
是什么原因让小小的缝衣针火烧冷却之后就会有磁性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妈妈也回答不出来。如果不用火烧冷却这种方式,还有其它方法让针具有磁性吗?看来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简单的实验,却藏着大大的学问。
今日习作
根据自己参与过的实验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实验的过程,尽量写得曲折一些,最好用上两个“妙语连珠”中的词语。
作文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中小学写作指导、写作素材、优秀作文以及有奖活动
尽在“中国作文选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