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作文选刊 今天是2022年6月5日

一滴水经过黄岩洞

2025-01-18 00:26:23 来源: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初二(9)班

  我是一滴水,轻轻落在了狮子岩上。我生于千千万万的水汇聚而成的河流。河道宽大而流速迅疾,当我随着它奔向远方时,仿佛演奏着一首浩浩荡荡的歌。我虽诞生于如此壮阔的河流,但我明白,自己不过是河流中微不足道的一滴水。

  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竟飞跃于云端之上。我感到欣喜又激动,如此渺小的自己竟能与苍穹之下肆意翱翔的飞鸟比肩。这里还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小水滴,我们互相碰撞,汇聚在一起,变成大水滴。当我们的体积大到一定程度时,我从云端坠落。我落在岩石上,沿石灰岩层面裂隙向下溶蚀,使其塌陷,而形成岩石空洞。我继续沿着岩石内壁下滑,身体逐渐变得轻盈。原来是在下滑的过程中,我体内的石灰质留存在了石壁上。片刻后,我脱离了石壁,欢呼着扑向岩洞地面凹陷处的水潭。随着一声清脆的“咚”,我张开双臂,与早就汇聚于此的同伴们紧紧相拥。

  并不是所有的水滴都同我一样生活,当他们滑过石壁,体内的石灰质凝固,形成的沉积物随着岁月更迭,便由上而下逐渐增长,形成了各式各样,精巧美丽的“雕塑”与“壁画”。我在水潭里静静地关注着这场持续了几百年,宏伟而盛大的艺术工程。无数与我相仿的水滴们用身躯绘出石壁上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在缝隙中凝成悄然盛开的石花、温润光滑的玉石、剑指苍穹的利刃。在暗无天日的地下默默生长的我们,以坚韧与耐心,创造了这座如梦似幻的宫殿。虽然艺术创造的代价是随着石灰质凝固在石壁上,或是蒸发,可我认为这是值得的。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们虽然渺小,但并非可有可无。

  某日,几个身穿兽皮的人的来临,打破了数万年的静谧。洞内光线昏暗,只有几束微弱的光线落在洞口,形成斑驳的光影。晦暗的环境中忽然燃起点点火焰,先前布满时间的痕迹的洞壁,呈现出深浅不一的颜色。我们在此所作的画作与浮雕在火焰的映照下,仿佛被轻轻擦去了灰尘与污垢,显得熠熠生辉。

  我静静地看着他们在岩洞中规划生活区域,生火煮饭,缝衣制皮,繁衍生息。我看着他们从几个人,一群人,直到形成一个族群。我侧耳倾听着新生儿的啼哭,看着那些充满喜悦的脸庞,感受着潜滋暗长的生命力量。生命见证岁月更迭,承载灵魂重量,它是一棵常青树,在时间的浇灌下越长越高,逐渐生出枝繁叶茂的树冠。

  时间如白驹过隙,倏然而逝。洞内潮湿的环境和洞外未知的危险,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导致多数人只活了20多年便撒手人寰。我来不及倾听新生命的啼哭,便目睹一个个生命的逝去。随着族群人数的锐减,洞内剩余的人像下定了决心一般,在某一天离开了。在这静谧的氛围中,时间仿佛停滞了,一切都显得格外安静。偶尔有我的同伴从石缝中滑落,发出清脆的声响,在寂静的洞内回荡。只有被火焰熏黑的石壁、简陋的石器以及病逝人类的骸骨,证明这里曾存在过生命。我没有叹息,只是感慨物是人非。我再次闭上了眼睛,沉沉地睡去。

  这一睡,不知睡了多少年。再睁眼时,有一群人闯入了这寂寥之地。与之前的人不同的是,他们穿着简朴的衣裳,拿着工具在洞内进行挖掘与探索,他们挖出了万年前埋在这里的人类头骨,他们擦拭着洞内化石上的尘土,他们对着我和同伴的“艺术创作”拍照。我听见为首的人喃喃自语,说什么填补了岭南历史的空白……当我明白我们所创造的景观对于人类研究历史竟有这般推动作用,我再次深刻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石壁上的痕迹是属于我们的勋章,千百年后也依旧闪耀。

  后来,这里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命名为“黄岩洞”。游客络绎不绝,来自各地的人对这里的奇异景观表示赞叹。从此我不再感到孤独和寂寞。

  夏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使河水上涨,水流涌进了洞内。我在水流的冲击下,经过一番周折流出了洞外。我跃入于一条像我诞生时那般汹涌迅急的河流。

  与初到黄岩洞的我不同,那时的我心怀激动与欣喜,面对未知的忐忑。如今的我多了几份镇定与从容。我是一滴水,但也不仅仅是一滴水。我生来平庸,渺小得微不足道,但我也能创造比我的生命更加璀璨的景观,孕育新生的生命,见证岁月的更迭。我在历史长河中掀起微小的波澜,在时间大地上留下足迹。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黄岩洞,随着河流,奔赴遥远的大海与未来。

  教师点评:

  构思巧妙,视角独特。本文从以“一滴水”的视角讲述了黄岩洞的“前世今生”,“一滴水”的叙事视角有利于文章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展开,从而展现黄岩洞悠远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给人以新鲜感和趣味性,引人入胜。语言生动,描写细腻。文章通过细致的环境、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展现了黄岩洞从形成到原始人类居住再到被现代人类发现的画面,文辞优美,刻画灵动。情感丰富,意蕴深刻。作者在叙事写景中饱含情感,通过诗意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对黄岩洞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赞叹,也表现了“一滴水”虽渺小却并非可有可无,意味隽永。

  指导老师:蔡丹

作文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中小学写作指导、写作素材、优秀作文以及有奖活动
尽在“中国作文选刊”微信公众号

阅读:55